类别:PG电子模拟器动态 发布时间:2024-04-03 05:32:01 浏览: 次
PG电子模拟器成都自然博物馆形如“山石”设计灵感源自西南独特地貌成都自然博物馆的设计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将设计根植于文化与环境的理念。该建筑的造型特征灵感来自于成都地区的火山活动和板块移动所形成的独特地貌。建筑体量的各个部分呈现了岩石在横纵构造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并移动的状态。巨大的“石块”在某些时刻从地面抬起,露出内部的公共空间,同时又与大地紧紧锚固在一起,使建筑空间穿插于轻和重之中。传统的木质栈道在博物馆中被以玻璃围合的恐龙展厅(“恐龙盒子”)以及室内天桥的方式重新诠释。
建筑的石材立面上呈现有机分布的穿孔。在白天,这些穿孔寓意着川西山尖的皑皑白雪雪。到了晚上,它们被从内部点亮,宛如璀璨星空。岩石体量之间配以通透的玻璃幕墙,形成虚实关系的对比。这些虚空间构成了该建筑与周围城市、街道、景观和运河之间的视觉联系以及交通联系。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都以激发想象、观察和交流为主旨。
成都自然博物馆项目是2018年国际设计竞赛的获奖作品。设计团队经过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绘制的常规建筑设计流程,与业主通力合作开发项目。所有配合的相关专业都力争使项目建成之后呈现最初的设计愿景。成都作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其历史文化和文脉在自然博物馆的设计中得以成功结合。建筑设计成功地体现了建筑对环境的回应、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等方面的紧密融合;这一大胆的创举将勾勒出城市新的天际线,成为自然博物馆的名片和成都市新的地标。
为实现和强化由七个不规则的体量组成的建筑设计,且打造大跨无柱的展陈空间,结构设计推陈出新。建筑物地上总高度约为40M,地下一层,层高6M。地面以上采用钢框架结构,并设置屈曲约束支撑(BRB)来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地下室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上部结构钢柱延伸至基础顶面,部分框架梁采用型钢混凝土梁;屋面采用焊接球钢网架结构。
结构系统由直径为1M的填充斜钢柱以及钢梁组成。建筑层高约9M,其中桁架高 1.5M,以实现所需的大跨度。屋顶则由一个复杂的空间网架系统支撑。通透“恐龙盒子”(DinoBox)由一个85M x 10M x 8M的钢架筒状结构支撑,从主结构中向外悬挑8M。除此以外,项目还保留了一部分既有的混凝土建筑,新建筑物和现有建筑物保持两个完全独立的结构系统,以避免结构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的影响。
外墙石材选用了四川当地的白色花岗岩。在通过钻孔和水枪工艺切割穿孔之前,石材先用铝板背衬加固。立面采用三种不同的面板设计作为基本模块,以不同的旋转角度,呈现有机多变的图案。所有面板都通过精准的切割以匹配建筑的几何形状、板块分隔方式以及统一的接缝宽度。外墙构造包括一个700mm的空腔,容纳LED照明系统和检修马道。
立面幕墙、屋顶和恐龙盒子(Dino Box)均采用了高性能的Low-E中空夹胶玻璃,在尽可能通透的同时,满足节能要求。所有非展厅的公共空间都展示了精心设计的结构和连接节点。宽敞的玻璃雨棚标志着主要入口,展现欢迎进入的姿态,并形成中庭的入口、门斗及安检空间。
主中庭和所有非展览用墙均使用与外部相同的石材,形成石块体量的完整表达。室内石墙经以切割的手法,增强建筑体量的厚重体积感,并将其内部活动与四层中庭联系起来。室内墙面同样分布了穿孔,以灯光或浮雕的形式表现。吸声木纹板材标志着俯瞰中庭空间,以及展览空间的入口。地板以哑光灰色花岗岩打造。横跨中庭的连桥拥有经过雕琢的弧形造型,辅以木纹板材装饰PG电子模拟器在线试玩,以唤起成都与水路航运之间的历史记忆。中庭当中PG电子模拟器在线试玩,一座四层楼高的玻璃电梯,以竹林图案装饰,为访问者营造一种进入史前自然栖息地的场所印象。
景观设计映射了复杂的成都当地地貌和历经时间洗礼的生物多样性。整个场地被分为不同的板块,以独特的水生环境为主题PG电子模拟器在线试玩,例如湿地、小河、梯田和镜面池。每个栖息地都包括不同种类的地貌和植物,包括竹子、开花树木、高山树木、草类、蕨类植物和花卉。整个场地也将被打造为动物和昆虫的栖息地。在丰富场地内动植物物种的同时,岩石、矿石和恐龙化石也贯穿其中,打造不间断的室内外展陈和教育场景。这些独特的微环境将与水路和镜面水池交织在一起,以呼应四川大渡河和东风渠的文化以及物理风貌。
自然博物馆的施工自2020年5月结构封顶之后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石材的装配将于2020年年底完成,项目整体计划于2021年成都举办FISU夏季世界大会之时如期竣工。